小程序美工 1990年,86岁邓公最后一次祭扫原配之墓,让女儿喊她为“张妈妈”

发布日期:2024-08-09 09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
小程序美工 1990年,86岁邓公最后一次祭扫原配之墓,让女儿喊她为“张妈妈”

1990年小程序美工,八十六岁的邓小平,最后一次祭扫原配张锡瑗的墓葬,回忆起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。

一起来扫墓的,还有邓小平的女儿,以及随行人员,大家都手捧着鲜红的玫瑰。

在邓公的提醒下,女儿称呼张锡瑗为“张妈妈”,虽然没有见过这位革命先辈,但大家都知道张锡瑗在邓小平心中的分量。

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,便是邓小平的原配夫人——革命先辈张锡瑗。

一,中山大学的“校花”,隐蔽战线的“贵妇”

关于张锡瑗的一生,要从1907年说起,她出生在京郊的房山县,年少读书时在学校里接触到进步思想,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,带领进步团体上街游行,向旧军阀施压。

张锡瑗在1925年认识了邓颖超,也是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共,因为表现优秀,所以被党组织送到了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深造。

同学对张锡瑗的评价是:性格爽快又活泼,是学校里最漂亮的女孩之一,总让人过目不忘。也是在这所学校里,张锡瑗认识了同学邓小平,俩人是革命同志,倒是并没有立即发展出个人感情,毕竟当时是以学业为重。

这所大学是两年制,不过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,就因为国内革命需要干部,所以提前毕业回国。

而张锡瑗学满了两年,直到1927年秋季才回国,根据组织的要求,参加了保定的铁路工人大罢工。

当张锡瑗被调到武汉的时候,再次遇上了同学邓小平,俩人在那血雨飘摇的乱世并肩战斗。

张锡瑗是在中央秘书处工作,而随着党组织多个机关转移到上海,邓小平担任秘书处的处长,俩人依旧是同一个单位的战友。

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,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,张锡瑗和邓小平革命感情升华,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好。

到1928年初春,天气逐渐转暖,比春天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,邓小平和张锡瑗的感情终于瓜熟蒂落,决定组建新的家庭,俩人宣布结为夫妻。

那年邓小平24岁,而张锡瑗比他小了三岁。

党组织为这对革命伴侣,举办了一场婚礼,在聚丰园的一家川菜馆,摆了新婚的酒席。

张锡瑗

前来祝贺的有三十多人,其中包括周恩来、邓颖超、李维汉、王若飞等革命领导人。

婚礼过后,依旧是紧张的工作,在应对上海滩白色恐怖的时候,张锡瑗和邓小平,内心有了更多的依靠。

张锡瑗的任务是交通工作,这项任务的大概执掌就是,来往于各个秘密机关传递文件,游走在白色恐怖当中。

当时很多革命者的夫人,都从事交通工作,她们身上藏着机密文件或情报,送到各个单位。而这些文件和情报,一旦被特务或巡捕发现,就等于是“破坏工厂生产的证据”,等于是把敌人抓住了把柄,会有性命危险。

据老同志回忆,当年跟张锡瑗一起工作的时候,说她性格活泼,头脑聪慧,擅长随机应变,总能坦然自若地跟敌人周旋。

张锡瑗每次外出执行任务,会穿上体面的旗袍,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,脚踩着高跟鞋,打扮成旧社会权贵妇女的样子。

即使周围形势危急,敌人如狼似虎,张锡瑗也能从容应对,但凡是她接手的任务,从未出过差错,虽然年纪轻轻,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。

上海上海,是革命血染的城市,党组织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发展,把红旗竖立在工人群体当中。

因为张锡瑗待人亲和,性格活泼意志坚定,大家都对她记忆深刻,即使时过境迁六十多年,很多老同志也能清楚描绘出她的容貌和作风。

在上海工作期间小程序美工,邓小平和周恩来住同一栋小楼,周恩来夫妻二人住楼上,他跟张锡瑗住在楼下。

因为敌人越来越残暴,很多朝夕相处的同志,接二连三的遭敌人逮捕杀害;可正义是杀不完的,在红色旗帜的号召下,有更多人加入了革命阵营。

邓小平谈起这一时期的工作经历,他说:我们在上海做秘密工作时,非常艰苦,那真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……

这期间,邓小平和张锡瑗从不去照相,刻意避开所有的镜头,从不去电影院,也很少出入人多眼杂的公共场所。

在隐蔽战线,当危险来临的时候,往往会会悄无声息。例如何家兴叛变事件,把敌人的枪口引向了邓小平。那是在1928年4月15日,邓小平去找领导罗亦农,办完事之后就从后门离开,他前脚刚刚走出去没多远,就看到不远处有一位擦鞋匠,用手指了指远处。

邓小平立刻意识到有危险,仅仅过了几十秒的时间,敌人就冲了进去,罗亦农避之不及,被敌人逮捕,之后惨遭杀害。

而那位擦鞋匠,乃是特科的特工,潜伏在附近放哨。

据邓小平回忆,除了这次性命危险之外,还有一次发生在住处,也就是前文说起过的那栋小楼。

特科紧急通知周恩来,说小楼的位置被巡捕发现,立刻组织撤离,因为迟迟没有等到邓小平回来,所以只能带着邓颖超和张锡瑗先走。

他们前脚刚走没多久,就有大批巡捕进了小楼,到各房间当中搜查。

当邓小平回到小楼,并不知道屋里有大批巡捕,下意识伸手敲门。幸亏小楼里有一位特科的同志,说:“来了,开门。”

邓小平听到语气不对劲,转身立刻就走,这才躲过了一劫。他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:“以后半年时间,我们连那个弄堂都不敢走。”

到1929年5月,邓小平接到新的任务,去往广西组织百色起义,以中央代表的身份,领导当地的革命建设。

邓小平化名邓斌去往广西,在他离开上海的时候,张锡瑗已经有孕在身。

张锡瑗临近分娩,住到了上海的宝隆医院,恰巧邓小平回上海汇报广西地区的革命形势。夫妻久别再相逢,再加上孩子即将出生,俩人内心都很高兴。

孩子出生后,夫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,可一场意外降临到这个革命家庭,外包美工张锡瑗产后却患上了产褥热。邓小平在宝隆医院陪伴病重的妻子,内心万分焦急。

医生虽然尽力抢救了多天,可却没能保住张锡瑗的生命,最终因病去世,那年她才24岁。而孩子出生后因为体质差,也不幸随着母亲走了。

邓小平失去了妻子和孩子,内心无比悲痛,可因为广西的武装起义箭在弦上,他没有时间埋葬亡妻,去往香港转广西,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。

在半路上,邓小平遇到了隐蔽战线的同志李强,便委托对方去上海代替他安葬亡妻。

李强从港岛转回上海后,与邓颖超等人一起,出钱在江湾公墓购买了一墓穴,按照过去的传统方式,安葬了张锡瑗。

在线设计师

张的墓葬旁边,是中共领导人罗亦农和苏兆征,为了防止敌人破坏这里,所以他们墓碑上刻着的都是化名,要等到革命胜利之后,才能真正揭开墓主人的身份。

两年后,邓小平再次来到了上海,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情之后,立刻就乔装改扮,去江湾公墓为张锡瑗扫墓,一同去的还有弟弟邓垦。

抚摸着亡妻的墓碑,邓小平心如刀割,对于这段感情虽然万般不舍,但为了革命斗争,他又一次离开了上海,再归来,要等到十八年以后了……

抗战期间,上海沦陷遭日寇占领,想要在公墓附近兴建机场。

邓小平得知此事,立刻联系李强,想让对方帮忙找到妻子的墓地,看会不会受到影响,李强经过调查,回应说那片墓地,已经被水淹没。

此事让邓小平万分难过,遥想那位活泼聪慧的姑娘,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,连墓地都没能保护好。

二,延安再遇良人,彼此相伴厮守

提起邓小平的婚姻,人们往往会想起卓琳,俩人是在延安相识相知的。

那是在1938年,邓发同志遇到了回延安工作的邓小平,心想为小平同志张罗婚事,于是去找张闻天的夫人刘英,询问有没有合适的女同志?

据刘英回忆,当时陕北倒是有很多女学生,这些姑娘们胸怀理想,前来红色阵营寻找真理。其中就有一位优秀的姑娘名叫卓琳,原名叫蒲琼英,年轻又有气质,革命意志坚定,而且已经从陕北公学毕业。

刘英从中牵了红线,可因为邓小平军务在身,要尽快回到前线,如果卓琳想跟随邓小平一起去前线的话,只有尽快结婚。

八路军的男干部,只有结婚之后,才能带着爱人去前线。

延安的同志们,为邓小平和卓琳,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,地点位于杨家岭、毛主席住的那个窑洞外面。

一张桌子摆在山坡,同志们纷纷祝贺,婚礼是家庭的起点,邓小平从此有了相伴一生的人。

当时延安的大多数领导人,都参加了邓小平和卓琳的结婚仪式,这为紧张的抗战生活,增添了几分欢乐的气氛。

敬酒的时候,邓小平一般不爱喝酒,所以邓发和李富春拿白开水冒充酒水,让邓小平端着敬酒。

刘英当时很疑惑,邓小平喝了很多杯,为何不醉呢?后来才知道,邓小平那天喝的是白开水。

新婚那天,邓小平三十五岁,卓琳二十三岁,在窑洞前拍了一张合影,几天后就匆匆去往前线。

三,祭扫张锡瑗墓地,女儿喊“张妈妈”

到1949年,解放军打下上海之后,邓小平再次来到了这座熟悉的城市,遥想当初青春年少,意气风发,和张锡瑗一起闯荡上海滩。如今,邓小平已是二野政委,乃战场上赫赫有名的人物,挺进大别山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……可无论经历多少磨砺,每当想起张锡瑗,就会触动内心的柔软。

邓小平去找张锡瑗的墓地,可因为时过境迁十八年,期间经历了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三场大规模战乱,早已物非人非。最终是在李强的帮助下,才找到了张锡瑗的墓地,化名终于到了改回本名的时候。

邓小平用一副小棺木,装敛张锡瑗的尸骨,放到了当初一起生活过的那栋房子里。后来又迁葬到上海烈士陵园,墓碑上贴着张锡瑗唯一的一张照片。

而这座烈士陵园,便是今天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,虽然名字改了,但葬在陵园的英灵,始终护佑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。

再往后的历史也就众所周知了,二野横扫大西南,乃四大野战军当中,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。

革命胜利后,邓小平忙于国务,复出后又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开放当中,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设计师。

邓小平晚年,想起了曾经挚爱的张锡瑗,1990年在上海期间,他问上海招待处的葛非同志,张锡瑗的骨灰在哪里?

葛非早就留意到此事,说了张锡瑗墓地的位置,在龙华烈士公墓。

一夜过后,邓小平带着女儿和随行人员,人人都握着一支玫瑰,去往龙华烈士陵园,祭扫张锡瑗墓地。

邓小平再次来到了张锡瑗的墓前,望着墓碑上那张拍摄于1926年的照片,耳边仿佛回响起莫斯科的寒风,响起了中山大学的琅琅书声。

革命千难万险,人生起起落落,再回头年事已高,那张照片,留住了张锡瑗的一页青春。

据邓榕写的回忆文章,在提及张锡瑗时,她一直称呼为“张妈妈”,从称呼便可看出,她尊敬这位革命先辈,追思父亲和张锡瑗青年时期的革命相伴。

后记:

时光荏苒,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斗争的风停了,战争的幕落了,本该厮守的人,却没能携手走到最后。

每个人总是要回过头看自己经历的人和事,愿所有人回头的时候小程序美工,旧时挚爱,仍在灯火阑珊处。

发布于:天津市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




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相关资讯